第十六届“创意未来——装饰材料创作营”蓄势待发芒果体育

  “创意未来——装饰材料创作营”是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针对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探索而共同创立的专业实践课程。从2007年创办至今,材料创作营在十六年的专业教学实践中,积极顺应信息技术以及材料革新推动设计发展的时代趋势,确立了材料讲座、概念研讨、方案发布、现场制作、成果展示五个阶段的教学环节,通过发挥材料特性表达创作主题,激发学生对材料质感与可塑性、细部设计与整体构造等问题的研究。

  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任务,乡村艺术的建设是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构建宜居宜业和美丽乡村的重要路径。在无锡市农业农村局和全国乡村建设高校联盟乡村艺术专委会的大力支持下,本次创作营选址在无锡市锡山、惠山、宜兴、新吴四区的5个乡村,旨在通过实践教学积极探索艺术赋能乡村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路径,激发乡村艺术建设的活力和内生动力、发掘乡村美学的价值体现。

  风景绝非是一个安全置放于场所中的景象,它是一种对世界的叙述,并且总是与其他叙述方式进行竞争。

  乡村中的“风景”不仅是对现实的记录,同时,它包含了个体情感的记忆与体验,也包括群体价值观的隶属性和理想,成为了一种复杂的符号,是当代乡土文化和梦想的载体。“风景”逐渐成为一个生产视觉文化的场所。在这个场所中,观众置身于影像与空间所建构的景观式剧场之中,影像叙事演变为物理空间的过程即视觉文化进入空间生产的过程。当观众进入叙事场景中时,风景已经重新转变为了一个无限延展的空间。

  本次课题要求从“在地性”中去寻找地域常见的材料、手工技术和形式,而正是这些形式构成了风景与人、人与情感之间产生关系的联结方式。研究材料与建造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满足坚固与使用的功能,而是将建造结合材料特征,使形式真正具有“唯一性”。我们鼓励同学们从建筑、艺术、文学、电影等不同的视角和主题进行创作,将设计成果置入到风景中,将风景转化为物质和情感的事件,以多媒介的方式去重构我们的视觉记忆和感知,让“风景”具有更为丰富的阅读性。

  探索艺术设计与空间环境的相互关系,感知空间、地域和人文的不同属性;提高对材料的理解和认识,建立与材料的互动和情感;通过对创作主题的表达,增强对于材料的质感和可塑性的认识;学习对细部设计及构造的研究方法;以可持续的眼光看待材料,积极探索材料应用的全新可能性。

  本届装饰材料创作营首次进行跨地域创作,将实践场地选在无锡乡村,助力乡村振兴。授课老师前往无锡乡村进行调研,选择了5个具有特色的场地条件,学生们将分为5组前往各村落进行实地创作与模型搭建。

  三洞桥村位于无锡宜兴市丁蜀镇东部莲花荡畔,西侧为丁蜀镇镇区,全镇最大的水路航运芳溪河贯穿全村。三洞桥村是国家级传统村落和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村中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前墅龙窑”,是陶都宜兴陶瓷历史和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芒果体育的见证。

  青山村外绕,绿水村内流。上坝村地处无锡宜兴市西南部江浙两省交界处,与浙江长兴隔山相望。三面依山,在山脚平地处成村庄聚落分布。上坝村有茶园3000多亩,自唐代以来即是宜兴主要茶叶生产地之一,种茶、制茶历史悠久。村子中深度开发的龙鳞坝独具闽南文化特色。

  谢埭荡村位于无锡锡山区厚桥街道,和苏州常熟、相城三地交界。村内河荡密布、三面环水,村庄总面积3.57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达2.45平方公里。谢埭荡村因地制宜,依托传统农、渔业组建水产专业合作社,全面打造品牌生态农、渔业,是芡实(鸡头米)的种植基地。

  桃源村位于无锡惠山区阳山镇,是“中国水蜜桃之乡”—阳山镇最具生态风光、人文底蕴、休闲魅力的自然村落。其下属自然村山南头,地处阳山省级旅游度假区核心圈,占地约157亩,整体格局呈“Z”字形,村内及周边桃林簇拥、水系水体环绕。

  大坊桥村位于无锡新吴区鸿山街道,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太湖之滨,村庄水网密布,自然景观优美。大坊桥历史悠久,其中坊桥自然集镇的形成已超百年。村庄依田傍水,娴静美好,人文底蕴丰厚,是吴地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大坊桥村是一个新旧结合的村落,以村子中间的河道分界,一侧为粮仓,另一侧为旧村落。

  自2007年装饰材料创作营举办第一届以来,已成功举办了十六届,成果颇丰。材料运用从单一到多元,拓展了材料的更多可能性。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检验,教学成果及影响力更是受到相关院校和设计同行的广泛认可与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