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構建全過程創新“生態圈” 福建泉州讓科技創新激芒果体育蕩澎湃力量

  福建泉州,一座創新驅動不斷向縱深延展的制造之城,一座科技持續賦能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創新之城。

  發射全國第一顆以茶葉冠名的遙感衛星“安溪鐵觀音一號”、落地全國第一個區域型時間中心“海上絲綢之路時間中心”、建設全省首個國家大科學裝置“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泉州站”……近年來,泉州不斷夯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肥沃土壤”,一批創新成果競相涌現,主要科技創新指標穩步提升,昂首躋身國家創新型城市行列。

  在位於安溪縣的中科三安植物工廠,四排高達十層的植物工廠生產層架上,各式蔬菜瓜果在沒有陽光、雨露、土壤的全封閉空間內茁壯生長,機器人搖晃著機械臂自動進行播種、栽培、採收等作業。據悉,這是全球唯一一座全生產流程無人化的植物工廠。

  “所有過程依靠自動化營養液澆灌、LED光源技術以及自動化設備,單位面積產量比傳統大田農業生產高幾十倍甚至上百倍,而且生長出的蔬菜無農藥、無重金屬污染、不用洗就可直接食用。”該公司董事、研究院副院長李陽介紹。

  芒果体育

  在位於南安的福建申利卡鋁業發展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兩台旋壓機器人不停忙碌著。它們生產出來的是處於世界領先水平的高硬度汽車輪轂。“這種輪轂輕量化而且硬度非常高,適用於賽車、卡車等幾十種車型。目前,我們是國內汽車細分賽道輪轂行業的‘小巨人’企業。”該公司相關負責人黃河輝說。

  2022年泉州市政府工作報告顯示,過去五年來,全市超五成規上企業參與數字化改造,累計建成數字化車間超100間、數字化生產線近1000條,推廣工業機器人超1萬台。

  近年來,泉州以加快建設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為主線,深化抓創新促應用,加快推進研發投入、高新企業、高端研發平台、引進高層次人才團隊等“四個倍增”計劃,全力打造一流創新生態,讓企業更敢創新,也更容易創新。

  一組組亮眼數字,描繪著泉州創新生態的美麗圖景: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連續六年保持兩位數增長,2022年更是比增23.1%﹔去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總量達2362家,比2020年的1037家實現翻一番,提前一年實現高企數量倍增目標﹔2022年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10億元,同比增長62%,實現兩年翻一番以上……

  泉州錨定構建“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圈,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再出發——推動科技金融雙向融合,設立全市首隻科創天使基金,突出“投早、投小、投新”,100%投向具備核心技術、創新含量高、創新能力強的種子期、初創期企業和創業團隊﹔深化科技工作“放管服”改革,46項審批服務事項實現網上可辦率100%、“最多跑一趟”100%﹔實施科技重大專項“揭榜挂帥”機制,進一步優化科研經費管理和使用方式,不設門檻、充分賦權、限時攻關,以干成事論“英雄”﹔提升科技服務質效,從推行科技創新券、獎勵補助、加計扣除、科技金融等方面,加大支持民營企業創新力度﹔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涉深水,《市級科技創新專項資金管理規定》等一系列重磅文件出台,向束縛創新的藩籬動真格。

  創新賦能下,新舊動能加速轉換。如今的泉州,一雙鞋、一個馬桶、一片茶葉都走上了新舞台,紡織鞋服、建材家居、機械裝備等傳統制造業找到了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不久前召開的安踏集團2023年創新大會上,“馬赫家族”“微多孔速干之王”等4件作品獲得金獎。其中,“馬赫家族”系列跑鞋採用行業首創的GOZONE系統等技術,使鞋子整體更輕、鞋底更彈。這款跑步“神器”,總銷量已接近百萬雙。

  在九牧集團“燈塔工廠”,注塑全過程無人化,機器人精准抓取﹔遍布車間的生產信息化管理系統,實時顯示訂單進度、設備運行狀態等情況﹔接入5G網絡的AGV小車,滿載生產物料靈活穿梭。這個“燈塔工廠”每年可生產450萬套智能馬桶,品質合格率達99%。

  在八馬茶業茶庄園內,分布著幾十個傳感器,可以實時監測氣壓、光輻射總量、茶樹長勢等。“通過移動5G智慧茶園項目,坐在辦公室就能看到茶園的一切。”八馬茶業品牌中心福建區域負責人徐秋艷介紹,工作人員可以及時應對異常氣候、土壤生態變化等環境因素,開展驅虫防病等工作,提高茶葉品質和產量。

  科技創新,是泉州企業的共識,而借力科研平台也成為它們的明智之選,產業鏈、創新鏈的“雙向奔赴”在泉州每天都在上演。

  在中國皮革和制鞋工業晉江研究院的實驗室裡,400多台儀器設備為鞋“體檢”,它們幾乎能檢測一雙鞋子的所有性能,其中僅一項耐折性測試,就需要高速折壓成品鞋4萬次。該研究院每年服務企業500多家。

  在福建南安德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泉州華中科技大學智能制造研究院的技術團隊幫助該企業研發出智能化拋光裝備,解決了衛浴金屬零配件生產採用人工拋光的弊端,一舉將拋光效率提升10倍以上。

  在柒牌集團,中國科學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裝備制造研究中心為該公司研制出國內紡織領域首個5G+AGV(物流)機器人,該機器人可在車間、電梯、倉庫、貨架間自由穿梭,一舉為柒牌降低人員成本70%。

  近年來,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泉州按照一個主導產業至少創建一個科研創新平台的要求,累計引進共建中科系、大學系、央企系等19家大院大所成為產業創新“專業隊”。這些院所已承擔科研項目700多項,服務企業超萬家,解決技術難題1427項,合作研發及成果轉化1033項。

  對泉州而言,科技創新既是以制造業為主的經濟特性的需求,更是傳承弘揚“晉江經驗”,勇當新時代民營經濟強省戰略主力軍的歷史使命。

  為推動科技創新,在2023年泉州市民營經濟發展大會上,泉州發布了支持民營企業加快科技、創新、人才、開放、綠色發展等若干政策,即“1+1+N”政策體系﹔在2023年泉州市創新大會上,還將聚焦行業、企業政策需求,市級層面發布“1+3+N”政策包,指導縣級層面制定一批配套政策,形成政策間協同聯動,推動泉州由制造大市向制造強市邁進。

  自上而下,政企同心,爭做新時代變革的弄潮兒,一股創新浪潮正在民營經濟樂園涌動。一個事件佐証著這個景象:在剛剛落幕的福建省創新創業大賽決賽上,泉州參賽企業創歷史最好成績,有5家企業獲得國賽資格,數量同比增長1.5倍。

  2016年,晉江敏銳捕捉到發展集成電路的機會,規劃建設總規模2.5萬畝的集成電路產業園,產業政策、人才政策緊隨其后。7年間,晉江集成電路產業筑鏈成勢,已落地勝科納米等50多個產業鏈項目,總投資超1000億元,逐步形成覆蓋設計—制造—封裝—裝備材料—配套—終端應用等全產業鏈的產業生態,產值破百億元。

  在位於石獅高新區的中科光芯公司無塵生產車間,各道工序緊張作業,如筆尖大小的光芯片源源不斷被加工成光器件。中科光芯公司是中國第一家擁有全產業鏈的光芯片生產企業,2019年以來產能增長了10倍,光芯片市場供應佔全國約五成,研發的多款產品成功突破“卡脖子”技術,打破國外產品壟斷。

  在清源創新實驗室,侯琳熙教授團隊正與佑達環保材料有限公司,針對面板和半導體行業使用的清洗劑等開展產學研合作。“有了清源創新實驗室雄厚的科研團隊支持,我們的項目合作十分高效。”佑達環保材料有限公司負責人興奮地說。針對顯影液大部分被國外企業壟斷的現狀,雙方聯合緊急開發“高濃度水基顯影液項目”,僅用半個多月就攻克關鍵技術。

  開辟新領域、制勝新賽道。泉州加快布局新材料、集成電路、半導體、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

  以光電行業為例,泉州通過5年的謀劃布局,走出了一條逆風飛揚之路,成功招引中石光芯、宏芯科技、慧芯科技等行業領先項目,聚集了渠梁電子、三安科技、博純等76個產業項目、總投資1401億元,加速建設光子技術中心、蘭姆達研究院等研發平台,落地一批由國家特聘專家、國家等高端人才領銜的創新創業團隊,集成電路與半導體產業成功列入“十四五”國家集成電路產業“3+N”重大生產力規劃,成為全國重要的半導體產業基地。

  為引導金融資本聚焦賦能光電行業加速發展,泉州正在推動設立多隻天使投資、創業投資基金,強化對高科技團隊的創業資本支撐,特別是設立規模100億元的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為光電技術改造和研發投入項目提供最高項目投資額90%和研發費用50%且利率為2%/年的融資支持。

  聚焦新興領域,泉州在科技招商競賽中斬獲頗豐。瞄准新能源、生物醫藥、大健康、人工智能等產業“新賽道”,今年已引進華商廈庚氫能項目、醫用精准靶向同位素、腫瘤先進粒子治療設備等科研創新項目53項,計劃總投資額超450億元。

  在中國,民營企業貢獻了70%以上的技術創新,而在泉州,這個比例超過90%。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不斷創新和發展“晉江經驗”,加速推動“開放創新、智造未來”,泉州創新浪潮將與時代共振,繼續奔涌向前!

  創新加大投入: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連續六年保持兩位數增長,2022年達200.2億元,增長23.1%,排名全省第二。

  科技企業倍增:近兩年全市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325家,超過此前數量總和,總量達2362家,提前一年實現高企數量倍增﹔2023年高企有望突破3000家。

  技術交易活躍:2022年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10億元,比2020年增長1.5倍。截至今年9月底,技術合同成交額為8.06億元,比增5.08%。

  創新平台提質:累計引進共建19家大院大所,僅去年就服務企業1286家、解決企業技術難題262項、與企業合作研發及技術成果轉化項目226項、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和咨詢項目826項。(王樹帆 王燕雙)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